检测报告登录
帐号
密码


<< 返回    
NTMT丨消臭纺织品到底怎么消臭?

 天气越来越热,人们在上了一天班或者运动完之后,身上或者衣服上会出现一种难闻的味道——汗臭味。

(图源网络)

地球上的化合物估计有一万种是恶臭物质。恶臭物质中以氨、硫化氢和甲硫醇最为强烈,这不仅是一种不快的感觉,而且还会溶入血液,产生生理危害。消臭纺织品应运而生。

消臭纺织品起源

起源于病患护理的消臭纺织品

消臭纺织品的开发首先是针对病患老年人的护理工作。这些老年人因病卧床不起或行动不便,由于粪尿处理不好或不能及时洗浴,使病房环境或病床被褥等散发臭气,恶臭刺激可能造成患者头晕目眩及护理人员不舒服。使用消臭织物后,臭气基本消失,这是消臭纺织品价值的具体体现。

(图源网络)

环保意识的增强带来消臭的新需求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程度的提高,环境卫生意识明显增强,不仅仅是老年人护理和卫生问题有消臭需求,消除生活中的各种恶臭创造清新舒适的环境,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今天,消臭纺织品在医护用品、生活用品、装饰用品和产业用品中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产品,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具有消臭功能的纺织品,如袜子、内衣、鞋垫、贴身衣物、床上用品等。

(图源网络)

消臭纺织品检测及评价

臭味的主要化学成分

臭味是极微量化学成分的混合物。GB/T 33610给出了臭味的主要化学成分,并规定了通过仪器测定纺织产品周围气体中臭味化学成分浓度减少率的试验方法。GB/T 33610.1-2019《纺织品 消臭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通则》规定了纺织品消臭性能测定方法的通则。

(图表 GB/T 33610.1-2019 附录D)

纺织品的消臭性能

【消臭性能】:消臭性能是指减少周围空气中臭味的能力。臭味的主要化学成分有氨气、醋酸、异戊酸等。

【消臭纺织品】:具有消臭性能的纺织品。

(图源网络)

纺织品消臭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物理消臭和化学消臭。

物理消臭主要是利用臭气分子与纤维分子基团或纤维上负载的其它物质分子基团间的吸附作用,从而将空气中的臭味吸附到织物表面。

化学消臭是将消臭整理剂通过一定的整理方法附加到织物表面,利用其与臭气分子间的化学反应作用,达到消除臭味的方法。

消臭性能测试

这些纺织品真的能达到消臭的效果吗? 国家标准GB/T 33610.2-2017《纺织品 消臭性能的测定 第2部分:检知管法》和GB/T 33610.3-2019《纺织品 消臭性能的测定 第3部分:气相色谱法》规定了具体的检测方法和技术要求。

  • 检知管法 detector tube method :通过检知管测定臭味化学成分浓度的方法。GB/T33610.2-2017规定了采用检知管测定纺织品消臭性能的试验方法,该试验方法适用于测定氨气、醋酸、甲硫醇、硫化氢异味气体。 所谓 “检知管” ,是由内部填充对特定气体发生显色反应且颜色变化正比于待测气体浓度的颗粒状化学物质的玻璃管组成,用于测定气体浓度的装置。检知管具有快速检测、经济实用、可直读待测气体浓度的等优点,因此在环境的气味浓度监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市质检院原创图片)

  • 气相色谱法 gas chromatography method :通过气相色谱测定臭味化学成分浓度的方法。GB/T33610.3-2019规定了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纺织品消臭性能的试验方法,该试验方法适用于测定2-壬烯醛、吲哚和异戊酸异味气体。 气相色谱法 测试具有准确度高、精确度高等优点。主要是根据谱图上出峰的保留时间、质谱特征峰及丰度比对异味成分进行定性分析,依据峰面积进行定量分析。

(市质检院原创图片)

消臭性能评价

(1)标准要求:

消臭性能要求:与不含试样的试验相比,测定含试样的容器中臭味化学成分浓度的减少率。

消臭物质和产品的安全要求:消臭物质和产品应符合现行国内法规和认证标志的安全要求,如对消臭纺织品进行皮肤过敏试验,斑贴试验等。

(市质检院原创图片)

(2)考核指标及评价:

我们可通过测定纺织品对每种臭味化学成分的最低浓度减少率来判断其是否具有明显的消臭效果,下表给出了各臭味气体最低浓度减少率指标。从长期经验看, 当浓度减少率大于或等于表中考核指标时,消臭效果可以察觉到,可认为该纺织品具有消臭性能。

(图表 GB/T 33610.1-2019 附录C)

通俗的说,须将臭味降低70%及以上,才可以宣称是具有消臭功能的纺织品。

你get到了吗?

来源:市质检院、上海市场监管、NTMT纺织新材料

<< 返回    

    版权所有 2023 金澳检验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创智路39号1号楼9层
  电话:025-84503078 84505828 传真:025-84503178
  苏ICP备09099797号-1   苏公网安备32010502011068号